答好“鹽堿地農業之題”
時間:2024-11-13 來源:新聞傳媒中心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營市考察調研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抓好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努力提高耕地質量。
山東現有鹽堿地近900萬畝,其中黃河三角洲地區近700萬畝,向鹽堿地要糧大有可為。我們要樹立大食物觀,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答好“鹽堿地農業之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鹽堿地治理意義重大
我國耕地資源自古以來就比較有限,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有限的耕地被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有些地方地力透支嚴重,土壤退化、耕地荒漠化等問題逐年加重。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未來一個時期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依然較大,加之各類非農建設會占用部分耕地資源,人地關系將持續處于緊張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利用鹽堿地等非傳統耕地資源,對于有效補充耕地后備資源、最大限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加強鹽堿地治理、推進綜合利用,不僅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而且能夠利用鹽堿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飼草產業和現代畜牧業,開展生態立體綜合養殖,做強鹽堿地特色農業,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此外,通過治理生態脆弱鹽堿區域,可以提高土壤固碳水平,提升防風固沙能力,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更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快推進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鹽堿地綜合利用把握的原則
治理鹽堿地的目的是加強綜合開發和可持續利用,要圍繞這個目標要求,有力有序推進,注重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謀劃。統籌考慮生態保護和生產發展、綜合治理和有效利用、短期發展和長期規劃等,根據不同類型鹽堿地特征編制專項方案,注重與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水利工程建設等各類規劃的有效銜接。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鹽堿地綜合利用布局、規模和時序,明確實施流程和建設內容,實現糧食安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鹽堿地分布區域、土壤類型以及發展基礎,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分類探索鹽堿地多元化高效利用途徑。落實“四水四定”原則,統籌區域降水、地表地下等淡水資源有效供給,結合現有灌溉水源和可利用水源的類型、位置等情況,確定結構合理、水量平衡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模式。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突出育種、改土、治水協調推進,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引育一批科研攻關團隊,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以高標準建設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為契機,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點創新領域實現突破,推動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堅持政府引導、多元經營。鹽堿地綜合利用涉及高投入、高技術,必須健全多元化投資機制和合作模式。積極支持農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市場化經營,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吸引農業技術人才,打通農民、專業大戶、村集體、企業間的利益聯結關口,用項目化、產業化的辦法推動鹽堿地特色農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棉花機采作業忙。
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的路徑
山東鹽堿地分布廣泛,有濱海鹽堿地和沿黃內陸鹽堿地兩種類型,面積近900萬畝,可以說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關鍵要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突出地種改良,著力破解關鍵制約。聚焦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求,實現“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一是加大土壤改良力度。堅持“改土利種”,對輕度鹽堿土壤,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配合合理灌溉、覆膜種植等措施減輕土壤鹽堿化潛在風險;對中度鹽堿土壤,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繁育推廣耐鹽堿優異作物;對重度鹽堿土壤,強化生態涵養功能,重點保護原生植被,維護生物多樣性。二是攻關育種關鍵技術。持續開展育種聯合攻關,培育一批耐鹽堿植物新品種;同時,加快建設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圃,搜集和保存優質種質資源,做到“優種適土”。三是提高地種適配程度。根據不同類型鹽堿地的特征和育繁種質資源的特點,合理進行搭配種植,實現由單一模式向分類施策轉變。
加強自主創新,不斷強化科技支撐。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一是著力搭建科研平臺,打造戰略創新高地。以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為總抓手,加快聚集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力創建國家級和省級重大創新平臺,構建鹽堿地綜合利用協同創新體系。二是積極引進科研團隊,培育壯大創新力量。堅持“外引內培”人才工作思路,加強與農業領域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設立院士工作站等,引進各類專家團隊,加快培養鹽堿地領域優秀科研人才。三是全力攻克技術難關,破解“卡脖子”難題。聚焦鹽堿地地力提升與培肥、高效生態共生系統構建、節水控鹽技術改進提升等,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組織開展技術攻關,促進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轉化。加快建設集數據匯集、統計分析、預警決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鹽堿地智慧監測系統,以“數智融合”技術驅“鹽”化“堿”。
推動融合發展,切實提升綜合效益。積極發展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鹽堿地特色產業,不斷提升鹽堿地“土特產”競爭力。一是以龍頭企業帶動為牽引,推動產業全鏈條發展。聚焦“政產學研金服用”全要素資源融合貫通,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其對中小企業和農戶帶動示范作用,實現鹽堿地產業模式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單一產品”向“全產業鏈”轉變。二是以農業轉型升級為重點,帶動農民共同富裕。創新農業經營模式,高水平構建聯農帶農機制,推行“企業+基地+農戶”,實行統一供種、種植、管理、收購,讓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依托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技術轉讓等方式,發展優質農產品訂單農業,蹚出“土地肥、種子優”帶動“集體強、農民富”的新路。三是以特色品牌建設為抓手,擦亮鹽堿地產業融合名片。實施鹽堿地特色品牌強農戰略,進一步挖掘沿黃、濱海鹽堿地農產品的獨特價值和品質特性,在品牌創建、價值提升、宣傳推介等方面創新突破。
強化組織保障,健全高效推進機制。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是項系統工程,涉及土地資源開發、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一方面,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堅持省市協同推進,省有關部門單位從要素指標保障、人才引進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提供支持;相關市在保障重大政策、重點任務落地落實基礎上,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推動本地區鹽堿地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制度機制創新。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鹽堿地特色農業項目,保障合理收益。健全管護機制,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原則,落實管護責任和經費,堅決杜絕新增耕地棄耕、撂荒等現象。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及時評估鹽堿地綜合利用情況,推廣典型做法,為全國提供經驗借鑒。(來源:大眾日報)